
編者按:
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并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引 言
2014年10月參加全國首屆“百成杯”榜書大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原部長李肇星先生為金獎獲得者李存立等頒獎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書法更是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書法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描述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時代社會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對大自然、社會、國家和人生感悟的一種映射。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榜書創作從贊頌帝王功德、裝飾皇家園林,發展到題寫重臣宅第、廟堂殿宇、關隘城樓、園林景觀、名山大川,直到進入尋常百姓家,商家則用其書寫店招吸引客戶、招攬生意。
榜書,古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明代書法家費灜在其書法著作《大書長語》中曰:“秦廢古文,書存八體,其曰署書者,以大字題署宮殿匾額也。漢高帝未央宮前殿成,命蕭何題額……此署書之始也。”關于寫榜書,費灜云:“必須名師指授,八法、八病、運筆、撮襟等法,逐一講究,胸有成竹后再落筆,則一點一畫都從規矩中來”。榜書作品,需要富有力透紙背的質感,筆力蒼勁、雄偉開拓,收放自如、形意結合,大氣傲然,既豪放又謹慎,既雄壯又委婉,既痛快又陰沉,形成一個鮮明的書風。
歷代研學榜書者,多以古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作品為讀臨范本,細揣仿學,領悟其中要領。李存立的榜書作品就是以趙孟頫的行、草書為帖而創作。
李存立,字圓和,號榜炯道人,1955年生于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居住于鄭州。現為河南省炎黃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常務理事,中藝協榜書委員會副會長(兼中藝協榜書委員會中原創研中心主任),中國榜書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榜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國禮品牌文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2018年4月2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高級書法家。
2012年6月,他參加河南省書法家協會舉辦的“河南省第二十一屆群眾書法作品展”獲得優秀獎;2014年10月,他參加中國首屆“百成杯”榜書大展中作品六尺張”鷹“字榮獲金獎;2015年11月,他參加中藝協組織的全國書畫藝術大展作品六尺整張“龍”字榮獲一等獎;2015年11月,他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前往美國榜書作品巡展,作品六尺整張“壽”字獲優秀獎。
與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書法委員會原副主任盧中南合影留念
與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行書專業委員會原主任申萬勝合影留念
與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行草專業委員會主任劉金凱合影留念
李存立的榜書作品受到了書法導師們的高度評價,被國內外書法愛好者和收藏家廣泛收藏。幾年來,他參加助殘、孝道、敬老以及留守兒童書法作品捐贈活動二百多場,捐贈書法作品一千多幅,這充分表現了他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的愛心,表現了他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
2016年12月10日,在“中國榜書中原行全國榜書展大型公益活動”上講話
基層做起,勤奮進取,技術創新,填補國家空白
李存立,男,1955年6月8日生,太康縣符草樓鎮李莊村人,小時候就十分勤奮好學,品學兼優。1973年,他于王莊完中以優異的成績完成高中學業。當年6月響應號召,主動到村里養豬,不怕臟不怕累,把村里的數頭豬喂養的膘肥體壯。1974年5月,他參加到陸灣大隊工業打鐵(鍛工)隊伍中。1975年2月,根據需要,他被分配到符草樓鐵工廠,從事鍛工、鉗工、電焊工、氧焊工等技術工作。他在從事這些技術工作中,刻苦鉆研,精益求精,表現十分優秀,并于1978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6月,李存立被調到太康縣農機總站(現在的農機局)工作。為解決當時待業青年就業難的問題,農機局成立“太康縣農機總站裝飾材料制品廠”,他被委以重任,擔任總經理。他一方面全力抓工廠的生產經營管理,另一方面擠出時間挨家挨戶了解生活情況,為總站解決了12名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
在技術攻關上,功夫不負有心人。1988年,李存立研發成功的“有無機合成大理石”通過了專家組評定,填補了我國一項空白,榮獲國家星火計劃三等獎。利用合成大理石制作的文明單位匾牌,得到了河南省文明委辦公室認可采用和高度的評價,并在全省各地市、縣文明委辦公室推廣使用,被河南省文明委辦公室授予“河南省文明匾牌生產定點廠家”。
2000年3月,李存立到河南海拓普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工作。8月份就被破格任命為河南海拓普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周口辦事處主任。
2008年11月,他只身到鄭州成立了鄭州渲潤護欄有限公司,研發建材產品。2008一2010年6月,他研發成功“彩色鋁合金護欄”。2012年,“彩色鋁合金護欄”被編入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他也因此被吸納參加國家建筑建材行業標準的編訂工作。2014年、2016年,他所領導的鄭州渲潤護欄有限公司相繼獲得全國建材500強企業。
書香濡染,筆耕不輟,博采眾長,榜書造詣深厚
李存立出身于書香門第,他的爺爺就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文化人,軟硬筆書法功底都很深厚。
五歲時,李存立在爺爺的書房門前玩耍,經常看到爺爺在很大的書桌前,附身忙碌著什么,就靜靜地站在門外看著……這樣次數多了,爺爺感覺到他有悟性,就喊他進來,教他習字。時間長了,他就逐漸地喜愛上了書法。之后,無論在上學期間還是在工作中,他都忘不了在空閑時間練練書法。數年來,他臨摹宋代米芾、宋末元初趙孟頫、明代文征明、明末清初王鐸等古人書法之精髓,筆耕不輟,苦勤精進,勇于探索,入古出新,突出個性。其書法渾厚奔放,力透紙背,富于陽剛之氣;字如其人,反映了他的藝術人生軌跡和心靈感悟。
尤其是,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字法度嚴謹,秀麗典雅,筆畫圓潤,端正雍容,行筆流利,規整俊秀,深深觸及著李存立心靈深處的藝術細胞;使他從科技攻關第一線下來后,對書法的強烈愛好一發而不可收拾,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參展獲得大獎。
中國道學論壇總編董延喜大師特為李存立(榜炯道人)作藏頭詩一首:榜書陽夏拔頭籌,炯炯有神繪五洲,道在人中書大道,人在道中字風流。是對他在榜書事業辛勤耕耘和取得成就的稱頌和褒獎。
當采訪到盡興之處,李存立道出了以書法大家趙孟頫為師習書的秘訣:
1.博采眾家之長
我最敬佩的書法大家是元代的趙孟頫。他是一位書法全才,精通草書、行書、楷書、隸書等一系列主流書法字體,他之所以得到世人好評,在于其吸收了二王筆法,卻又在二王的基礎上有所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在學習他的書法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其書法作品借鑒了很多前朝書法名家的書法特點。我認為,這不是簡單的糅合,而是結合前朝書法的優點,進行有機的組合,我在習練書法時特別看重趙孟頫大家的這一優點。這就像做菜一樣,只有選好食材配料,做到物盡其用,才能烹調出最美味的菜肴。
2.打牢基礎功夫
趙孟頫的書法適合書法愛好者打基礎的時候臨摹,趙孟頫生在宋末。宋朝時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發展的有點浮夸造作,太過于注重技巧,這樣反而丟失了傳統的、基礎性的東西。趙孟頫在參照唐朝書法特點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改造,變得更加復古,注重基礎的架構的傳承運用,顯得更加外秀內剛、老辣厚重。這就像平地蓋高樓一樣,只有地基扎實了,蓋什么樣的高層樓房都可以,才能住著舒適安全。
3.形意結合
趙孟頫書法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形意結合。他的書法從形意結合方面,注重結合他人的書法優點,揉進自己技藝,筆法圓潤,結構嚴謹,既有浩然莊重之氣,又有飄逸俊秀之美,在書法上創下了自己獨特的意韻和風格。也正因此,趙孟頫的書法作品被后世之人所推崇,成為了很多書法愛好者臨摹的對象。
4.書論見解精妙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影響深遠。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于他的書論。針對臨摹學習,趙孟頫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在提高書法水平上,趙孟頫強調:“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另外,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還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等等。這些精妙見解都對我有很深刻的重要啟示。
談到最后,李存立站了起來,若有所思,凝重地說:“寫榜書要書字有家,懂得章法布局,做到心到、意到、氣到,一氣呵成,這很重要。”接著,他大手一揮,舉例闡釋:譬如用行書或草書書寫“順勢而為”四個字,如果書字無家、不懂章法和尺牘,不懂每個字的陰陽和諧,剛柔搭配的話,那就不是老百姓喜歡的書法作品。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