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的不是希望,可能是一年的絕望。
這絕非危言聳聽。在廣袤的田野上,當農戶們滿懷憧憬選購糧種,期待今秋的碩果時,一些不法分子卻在暗處用廉價的偽裝編織著巨大的騙局,目標直指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勞與國家的糧食根基。這看似不起眼的假種子、假包裝袋,一旦流入市場,便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般的災難性后果,讓無數家庭的辛勤付出化為泡影。
最近,某地公安根據線索,查獲13000余袋的迪卡玉米種子C1563的假包裝袋。為防止假種子混入春耕市場,威脅農業生產安全,更為了保護廣大種植戶不被假種子蒙蔽,公安機關隨即依法銷毀了這批假包裝袋。
(某地公安機關依法查處迪卡C1563假包裝袋)
(某地公安機關依法銷毀假包裝袋)
這批假包裝袋、假種子若流入市場,定會給廣大農民造成無法估量的后果。
迪卡C1563、C2235是東北春播區的熱銷產品,也是假貨重災區,截止4月末,在東北各地已刑事立案多起,警方已抓捕涉案嫌疑人數十名,查獲假冒侵權產品C1563、C2235共數十萬袋,搗毀制假窩點多處,搗毀假種子數十萬斤及多批各類制假工具。
假種子的來歷與去向
上述不法分子假冒知名品牌如“迪卡”種子,其制假手段與某些“特供酒”有相似之處,主要利用了市場上搶手玉米種子的品牌效應,通過低劣產品獲取暴利。這些假冒的種子從何而來?如何流向農田?又給農民帶來了怎樣的風險?
劣質糧“變身”——種下的可能是“盲盒”:
不法分子將私繁濫制、未經國家或地方審定、性狀極不穩定的種子,直接套用“迪卡”等暢銷品種的名稱和包裝進行銷售。這些私繁的種子,由于缺乏嚴格的生產和質量控制,其發芽率就難以保障,容易造成出苗不齊。而看似“正規”的包裝袋里面裝的是什么,農戶根本無從知曉,種出來會長成什么樣子更是未知數,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
套牌侵權——“李鬼”橫行,風險放大:
更為嚴重的是,假種子所使用的種衣劑往往來路不明,與正品種子經過大量試驗精心匹配的專用種衣劑配方完全不同,不僅無法有效防治病蟲害,反而可能對種子活力造成損害。這種種子雖然可能出苗,但其抗病性、抗倒伏能力、耐旱耐澇性、以及最終的產量潛力等關鍵經濟性狀,均無法達到正品種子的標準和承諾,極易造成后期管理困難和大幅減產。
假貨流向——借熱銷之名,魚目混珠
不法分子深諳市場規律,尤其在迪卡C1563、C2235等熱銷品種的重點區域,他們巧妙地將農戶對這些明星品種的迫切需求,作為其滲透市場的“敲門磚”。他們通過一些警惕性不高、管理不規范的農資店,或者干脆發展沒有合法經營資質的非授權零售者作為下線,進行假種子的分銷,一旦農戶購買到假種子并發生問題,往往難以找到賣家,更談不上有效的售后服務和維權保障,最終只能自認倒霉。
正規的迪卡種子,背后是大量的科研投入、嚴格的制種流程和質量控制體系,而假種子的生產者往往沒有相關資質,生產環境簡陋,更談不上質量檢驗,其目的就是用最低成本騙取農民的信任。
斬斷黑手:國家重拳與企業擔當
面對假種子的危害,國家層面已亮出利劍。
2025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5年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全面推進種業市場凈化,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的通知)
與此同時,多地農業執法部門及司法機關近期披露的多起假種子案件,再次敲響了農資安全的警鐘。其中,涉及知名品牌如 “迪卡” 玉米種子的假冒案件,暴露出假種子問題對農民切身利益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潛在威脅。
正如《種子法》明確規定禁止生產經營假、劣種子,刑法對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罪也有明確量刑標準。法律的紅線不容觸碰,制假售假者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在此背景下,作為被侵權對象的品牌方,如迪卡品牌方也在積極行動。據悉,迪卡方面一直致力于通過技術和法律手段來打擊假冒產品。同時,也在加強對農民的宣導,提醒他們通過正規授權渠道購買,并提供種子真偽鑒別服務,幫助農民規避風險。
擦亮雙眼,守護每一粒希望的種子
從農民的角度來看,在選購種子時,絕不能僅以價格作為唯一標準。選擇持有合法證照、信譽良好的正規經銷商至關重要。在選種過程中,務必索取并妥善保管發票或銷售憑證,同時要仔細核對種子包裝和標簽信息,確保其完整、規范。對于來源不明,特別是價格顯著低于市場正常水平的種子,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這往往是假冒偽劣的重要信號。
凈化種業市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有效監管、企業的高度自律以及農民自身的警覺性緊密結合,形成合力。尤其在當前國家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的高壓態勢下,品牌方更應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嚴格渠道管理,積極投入打假維權行動。
同時,提升農民群體的辨別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也刻不容緩。唯有各方協同努力,才能有效斬斷伸向農民“米袋子”的制假售假黑手,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廣大農戶收益。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