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灣里的笑聲
遵循生態和人文環境相容的設計理念,趙巷鎮共建設了三個農民中心村。金葫蘆新村應該算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了。它位于集鎮的東北角,因其地貌酷似葫蘆,人們慣稱它為“金葫蘆”;又因其部分是原盧灣村的所在地,因此也有人稱它為“葫蘆灣”。因為工作關系,我在這里記錄和采集了幾組關于“葫蘆灣里的笑聲”,下面,我就把這幾組“笑聲”“播放”給您,您就知道葫蘆灣里的人們究竟在笑什么,因何而笑了。
鏡頭一:文化下鄉樂開懷
說起文化下鄉,是金葫蘆社區里的居民最喜歡的一種文化生活之一,鎮文體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年都為居民們定期地把文藝舞臺擺在居民的家門口,讓他們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記得去年秋天的一天,我隨文體中心的工作人員一道去演出現場。離演出時間還有一個小時,但居民們早早等在臺下,并占好座位,其中老年人居多。我問了一下旁邊的工作人員,“今天的觀眾為什么老年人這么多呀?”工作人員告訴我說,老年人都喜歡看滬劇,這臺節目就是專門為老年人準備的滬劇專場。哦,原來如此。滬劇《雷雨》、《為你打開一扇窗》、《辦喜事》、《手捧酒杯仰望天》、《羅漢相親》等一大批曲目都是老年朋友的最愛。演員們根據觀眾的口味把一些古典的劇本改編成滬劇、小品、獨角戲等文藝形式演給大家看。臺上演員演得入情,臺下觀眾看得入神,笑聲和掌聲混在一起,劇情悲,觀眾泣;劇情喜,觀眾笑。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他們悲也好,笑也罷,對生活中的善與惡、美與丑有了新的認識,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鏡頭二:兒童臉上綻笑容
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家住金葫蘆新村七區11歲的顧晨同學都會接到來自社區居委會送來的慰問金和各種學習用品,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顧晨同學是崧澤學校三年級的學生,學習上進,因患有障礙性貧血,家里為他治病已花掉所有的積蓄,父母一邊打工,一邊給他看病,還要供他上學,生活壓力很大,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小顧晨就會倍感溫暖。與小顧晨一樣,在金葫蘆社區的十幾個貧困兒童都會享受這樣的待遇,每年的六一節前夕,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春紅都會帶領班子成員來看望慰問這些貧困的兒童,給他們送來節日的“大禮包”,讓他們在黨的和煦陽光沐浴下健康茁壯地成長。從他們的笑容里不僅能讀到感恩,也能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體貼和關愛。
鏡頭三:空巢老人幸福笑
在金葫蘆社區里,有一個日間照料站,俗稱“托老所”,專門為空巢老人服務的,托老所里30多個老人在工作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每天都是開心幸福地生活著。茶余飯后他們自己搭伙或者打麻將,或者玩撲克牌,或者在按摩椅上養生,有的在跟工作人員開心地聊天。吃飯時,工作人員把飯菜端到老人們跟前,細心看護他們的飲食和頭疼腦熱。今年87歲的沈阿婆子女在外上班,平時自己在家孤獨地打發時間,自從她來到托老所以后,每天跟著所里老人開心地進行各種活動,喜不勝收,根本不想回自己家了。沈阿婆的兒子跟工作人員說,“這個托老所辦得真不錯,既照顧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問題,又為我們這樣的上班族減少了牽掛。”工作人員告訴我,來到這里的老人經過他們的照料,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身體狀況都比剛來時要好的多。
其實,“葫蘆灣里的笑聲”還不止這些,但透過上述幾組“笑聲”我們看到,來到這里生活的人們的身份從“農民”變成了“居民”,他們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和質的飛躍。寫在他們臉上的無論是開心爽朗的笑,還是激動幸福的笑,其根源都是來源于黨的好政策給趙巷這座小鎮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給這座帶有靈氣的小鎮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生活在這里的勤勞樸實的人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大道上,精神面貌更加積極向上,生活會更加美滿幸福,笑得更加甜美、更加燦爛……